一、准备阶段
确定核查目的和范围
目的明确:根据不同的需求确定账目核查的目的,如年度审计、内部管理检查、税务合规审查、并购尽职调查等。例如,年度审计的目的是对公司全年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表意见;税务合规审查主要是检查公司的税务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范围界定:明确核查的时间范围(如一个会计年度、一个季度等)、业务范围(如所有业务部门、特定产品线的业务等)以及财务报表项目范围(如重点核查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项目)。
组建核查团队
内部核查团队:如果是内部账目核查,可从公司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抽调熟悉财务、审计业务的人员组成团队。比如,财务主管负责总体协调,会计人员负责具体的账目检查,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审计程序的执行。
外部核查团队:若是外部审计或专项核查,需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这些外部机构通常会派出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丰富审计经验的人员组成团队。
收集相关资料
财务资料收集:收集公司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账簿(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财务报表附注等。例如,检查某笔销售收入是否真实,就需要查看相应的销售发票、出库单、记账凭证等资料。
非财务资料收集:除了财务资料,还需要收集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其他资料,如业务合同(销售合同、采购合同、租赁合同等)、公司章程、股东会和董事会会议纪要、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核查人员更好地理解公司的业务背景和决策过程。
二、实施核查阶段
账簿核查
总账与明细账核对:将总账中的各个科目余额与明细账中相应科目的余额进行核对,确保两者一致。例如,检查应收账款总账余额与各个客户的应收账款明细账余额之和是否相符;固定资产总账的原值、累计折旧等金额与固定资产明细账的汇总金额是否一致。
序时账检查: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对序时账进行检查。重点关注临近会计期末的交易记录,查看是否存在跨期记账的情况。比如,检查是否有将本期费用推迟到下期入账或者将下期收入提前到本期入账的行为。
财务报表核查
报表数据与实际业务对比:
收入对比:将财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与公司的销售台账、销售合同等业务资料进行对比,确认收入的确认是否符合会计准则。例如,根据销售合同的约定,某笔销售业务在本年度已经满足收入确认条件,但财务报表中却未体现该笔收入,就需要进一步调查原因。
成本对比:把财务报表中的营业成本与公司的采购清单、生产领料单、库存商品明细账等进行核对,检查成本的归集和结转是否正确。比如,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计算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以往年度或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成本的合理性。
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勾稽:检查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是否等于利润表中净利润经过提取盈余公积、分配股利等分配后的余额。例如,某公司年初未分配利润为 100 万元,本年度净利润为 50 万元,提取盈余公积 5 万元,向股东分配股利 20 万元,那么年末未分配利润应为 125 万元,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期末数应与该金额相符。
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勾稽:核实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是否等于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的期末数减去期初数(在不存在现金等价物的情况下)。
会计凭证核查
记账凭证审查
科目使用审查:检查记账凭证中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例如,将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计入了当期费用,这就违反了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核算的要求。
金额审查:核对记账凭证中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以及与原始凭证上的金额是否一致。如果发现记账凭证上的金额与原始凭证不符,需要进一步查明原因,可能是记账错误或者原始凭证被篡改。
发票审查:仔细检查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查看发票是否是从税务机关合法取得,是否存在伪造、变造发票的情况。同时,核对发票上的购买方、销售方信息是否正确,货物或服务的名称、数量、金额等是否与实际交易相符。
收据审查:对于一些非增值税应税业务,可能会使用收据作为原始凭证。审查收据时,要注意收据的开具日期、收款单位盖章、收款事由等信息是否完整、合理。
其他原始凭证审查:如入库单、出库单、差旅费报销单等,要检查这些凭证的审批流程是否合规,相关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数量、单价、金额等计算是否准确。
报表项目间勾稽关系核对:
原始凭证审查:
三、总结报告阶段
整理核查结果
分类整理问题:将在账簿、财务报表和会计凭证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如会计核算错误、财务报表编制不准确、内部控制缺陷、税务处理违规等。
分析问题影响:对每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程度。例如,发现存货计价方法错误,需要计算该错误对成本、利润的影响金额。
编制核查报告